India Industrialization 印度工業化過程

India Industrialization 工業化過程

一說起印度,你會首先想到什麼?是開了外掛的神奇印度人?亦或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泰姬陵?無論你腦洞多大,都不會將印度與工業強國聯繫起來。印度一直有工業強國的迷之自信,歷史上印度工業化起點還是很高的,英國為了對印度進行殖民掠奪,對英國投入了很多建設,而且沒有經歷過一戰二戰的破壞,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1947年8月,印度獨立,比中國還早兩年,而且英國給印度留下了殷實的家底,對比新中國成立之初,簡直全方位吊打中國,新中國就是一個一窮二白、滿目瘡痍的落後農業國,基本沒什麼像樣的工業。

當時印度的工業體系,就是第三世界的扛把子,亞洲妥妥排名第一,全球前十。按照這樣的節奏下去,繼續拉開與中日韓的差距,穩定在亞洲之巔,和英法平起平坐指日可待,甚至追上美蘇,都只是時間問題。但實際上印度一樣也沒做到,短短30年,日本、韓國就騎到了印度頭上。到現在,曾經落後的中國突飛猛進,把印度摁在地上摩擦。為什麼印度工業化止步不前,原因就是印度根本不具備搞工業化的基礎。

印度公司進入印度後,就跟莫臥兒王室合作,名正言順的殖民了印度。而且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是一分為二的,並沒有邦印度統一,英國直接統治了13個省,人口眾多,經濟繁榮。還有一些是扶持土邦傀儡統治,大約有700多個,行政鬆散,連語言、文字還不一樣,整個印度在合理化整合後還有1369種語言,英國又給印度加了一個英語。

在貨幣、稅收體系、外交、政策、法律方面都是英國給印度埋的雷,印度獨立之前,有兩大派,一個是國大黨,另一是穆斯林聯盟,兩個派別互相仇視,衝突斷,但是所有糾紛,英國都是仲裁者,最後獨立錢,英國買下了最後一顆類,印巴分治,一看不用流血了,各回各家都答應了。問題是中央政府沒有消除印度社會的封建生產關係和落後階層,還讓他們進入了執政階層。文字沒有統一,土邦勢力,種姓制度,宗教問題都沒有處理,繼承了英國的殖民管理體系,只是換了個“總督”而已。僅僅是改了說法,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希望印度成為國營加私營的混合模式,結果失敗了,尼赫魯第一個開刀的土地。印度之前實行的是柴明達爾土地制度,這也是英國人搞出來的土地制度。柴明達爾是對土著部落酋長或印度教王公的稱呼,尼赫魯想從他們手裡收回土地,就等於讓他們自己革自己的命,這些柴明達爾不但不賣地,還要聯合起來抵抗,還一邊把把承包國家的土地,侵吞成自己的。

這就是印度版的土改,進行了十年時間,只收回了13%的耕地,導致尼赫魯的合作社也搞不下去,農村的設施推進不了,生產力根本提不上來。搞經濟建設,需要修橋、修路、開礦、建廠,沒有土地權都是白費。印度實際上是聯邦制。開始有16個邦,到後來地方勢力越來越大,變成了28個邦+7個中央直轄區。實際上都是各搞各的。印度大陸是熱帶季風氣候,夏季把一年的雨的下的差不多了,水澇災害多,土壤的有機物流失很快,其他時間又滴雨難求,導致農業生產力低下,再加上土改沒有完成,沒有富裕的勞動力,沒有脫產工人參加工業建設,在資源方面,完全靠進口,讓印度土邦階級砸鍋賣鐵搞建設?根本沒人聽,尼赫魯仿照蘇聯和中國搞五年計劃,靠著不結盟政策,同時在東西陣營接受援助。

1956年,蘇聯直接給了印度10.2億美元的援助,但幾百個土邦的態度是,你政府搞你的工業,我當地主繼續收我的租,有錢的地主、私人資本、民營企業都喜歡回報快的消費輕工業,沒人願意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,用完了援助,政府也沒錢,拿不出錢,就沒法讓錢流入計劃的產業裡。 1980年印度的工業產值還在25%,40年後的2018年印度工業產值取得了歷史性的大進步,達到了26.13%。尼赫魯知道一個靠著妥協得來的國家,命運不在自己手裡,而是在少部分既得利益者手裡。但是沒辦法,拳頭不夠硬,也不敢揮拳。於是想著靠戰爭拿回實力和威信,1962年開始,印度開始大規模擴軍,武器是一塊大蛋糕,不管是採購,還是買別人的。對於尼赫魯來說,如過軍隊打贏了,那說不定還有機會再辦點事。為了保證戰爭效果,印度開始吃快餐,急功近利,直接購買成品,大量軍工技術都沒有自己吸收。

印巴戰爭打了三次,中印打了一次,常年備戰消耗大量的資金不說,還打輸了。全球政治影響力,在1962年被解放軍的砲火轟沒了。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是工業化的拖累,高種姓排斥體力勞動。超過十億低種姓的印度人卻不能成為工人,印度是世界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,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盲人口過億的國家。印度對文盲的定義是只要認識鈔票上任何一種文字的數字,或者會寫自己的名字,就算有文化,脫盲了。

印度,基礎教育基本聊勝於無,沒上學的砍掉多一半,小學輟學的還有一半,初中輟學的還有一半。這種國民教育下,去哪兒找支撐工業化的合格產業工人?印度是不缺高層次的工程師,但是畫出的圖紙沒人認識啊,有什麼用? 1984年,拉吉夫·甘地上台,決定跳過第二產業,直接彎道超車第三產業。高喊:用電子革命把印度帶入21世紀。效果還是有的,印度成了中美歐日以外,第五大軟件國。

但印度還有73%的文盲,反倒是加重了印度的不平衡。加大了貧富差距,服務業的產業鏈太短了,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,無法帶動印度就業,人口紅利成為了負擔,印度要想實現工業化,單純靠經濟學的規律走不通,必須依靠強大的政府來剷除障礙。印度不具備“強大政府”這個核心要素。所以,不管是莫迪廢鈔,舉債搞1.4萬億美元基建計劃、開放市場和外資准入、大力招商引資。還是用政治軍事上的冒險來轉移國內矛盾,都毫無作用。

印度人口紅利為什麼變成人口負擔?沒有經過大一統的過程,沒有強有力的政府,工業化永遠搞不起來,多方位解讀印度為了實現工業化的政策,以及失敗的原因。

You May Like: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